首页

舔足

时间:2025-05-30 00:00:37 作者:创新传承方式 让非遗“活”在当下 浏览量:42171

  行神州“播”天下 优质主播中国行丨创新传承方式 让非遗“活”在当下

  央广网新余5月28日消息(记者 刘培俊)当传统非遗“撞见”现代生活,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新余花鼓戏、洞村竹编、昌坊剪纸……5月27日,“行神州‘播’天下——优质主播中国行”活动走进江西省新余市,来自全国各地的优质主播用镜头记录新余之美,带领网友“云游”新余,探访这些当地代表性非遗项目,见证其匠心传承与创新活力。

  “狂风掀起信江浪,雷雨交加野茫茫……”当天上午,在松山小学,新余花鼓戏《风雷渡》正在上演,演员们以精湛的唱功、细腻的表演和富有乡土气息的舞台设计,演绎了一段跌宕起伏的民间故事,引得现场掌声迭起。

  “花鼓戏来源于‘赣中花鼓’,原名‘花鼓灯’,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2012年,新余花鼓戏列入江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余花鼓戏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章志刚告诉记者。

  除新余花鼓戏外,昌坊剪纸、洞村竹编、分宜药香也走进学校,让大家得以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中医药非遗传承人带领学生辨识艾草、薄荷等药材,研磨、配伍、搓香,教室弥漫草木清香。一堂课下来,孩子们不仅制成提神药丸,更理解了“香道养心”的文化内涵。

  非遗来源于民间,成长于群众。“我们每个学期都会举行非遗进校园活动,目前非遗已经进入当地学校课程设计体系。这也是希望种下非遗的种子,让大家更好地爱上、传播、传承非遗。”新余市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钱胡艳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传承主体的“活态化”文化形态。非遗传承人也顺应时代发展,开启新的征程。江西省新余市市级非遗项目洞村竹编第五代传人李年根便是其中之一。

  做了一辈子竹编的他选择直播互动、拍摄视频等方式,让竹编手艺搭上互联网的快车。“竹编制品月均销售额超万元。”李年根说,竹编生意的红火,还带动了周边手艺人共同致富。

  近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一幅近九米长的夏布绣《长江万里图》惊艳亮相,吸引了众多目光。这幅巨制由国家级非遗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张小红及儿媳吴婉菁带领创作团队耗时13个月完成。十几种针法和三十多种颜色的丝线在作品中交错,用独特的刺绣语言展现了祖国的壮阔山河。

  夏布绣俗称“麻布刺绣”,在江西民间流传久远。在素有“中国夏布之乡”之称的江西新余,当地百姓就地取材,将夏布绣广泛用于生活用品之中。

  “传承不是复制,而是让老手艺长出新枝芽。”接过婆婆的“接力棒”,吴婉菁考虑更多的还是如何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找到平衡点,如何借助年轻一代的创新思维赋予夏布绣新活力,提升非遗技艺的自身造血能力,为夏布绣生活化艺术表达开辟一条走得通、走得好的路。

  在这样的思路下,吴婉菁大胆创新,利用现代设计巧妙跨界融合,开发出了箱包、首饰、灯艺、茶空间、文房等上百种夏布绣文创作品,让夏布绣这一传统工艺逐步融入大众生活中。在她的推动下,夏布绣这门老技艺“潮”了起来。

  如今,非遗在多元化的传播环境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焕发新时代的光彩与魅力。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陈丽娜:社交媒体为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新方案

据了解,海拔2503米的川青铁路镇江关铺轨至海拔3200米的黄胜关,线路最大坡道17.8‰,该区段处于高原、高海拔地段,气候条件恶劣,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强对流天气多发、雨雪频繁等不利因素,给施工作业和工程路料运输带来诸多困难。同时区段长大隧道群众多,隧道内作业空间狭长、环境差,对通讯、通风、有害气体检测、长大坡道运输等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并定期进行机车车辆溜逸、隧道内缺氧等风险研判,配置气体检测仪、防护用品及应急救援物资,确保施工期间安全保障。”中铁八局成兰铁路工程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张华称。

香港各界:把握机遇 融入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潮

在短剧行业编剧胡晓看来,目前,免费短剧还处于大量烧钱换用户的积累阶段,但相比小程序,短剧App可探索更多其他业务,如版权变现、广告分账、品牌植入和电商佣金等。“它更被互联网巨头看重的,是流量抢收后的长远价值。”

特斯拉无人驾驶出租车和机器人“擎天柱”等亮相

寻根思源,四海同钦。记者了解到,今年拜祖大典继续线上与线下结合、现场拜祖与境外“同拜”互动。前期,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地华侨华人已举办“同拜黄帝”活动。

黄河水利委员会深入推进黄河流域跨省界河湖库联防联控联治

您最近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何?如果您患有任何长期、慢性疾病或特殊健康状况,来澳大利亚前,请务必咨询医生并充分了解自己在异国他乡可能面临的风险。同时,也请准备好必要的药品和处方单,以备不时之需。

北京华琨牵手FMI 共同培养金融财务建模专业人才

本次矿产资源深部绿色智能开发前沿交叉技术全国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是2024年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统一组织实施的全国重点博士后学术交流项目之一。旨在探讨前沿技术、方法在深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场景和方式,探索矿业行业未来深部绿色智能开发的新方向和新路径,推动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在深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